PET塑料瓶雖因輕便、耐用等特點被廣泛使用,但在生產、使用、廢棄全生命周期中存在諸多環保問題,
PET塑料瓶廠家主要體現在環境汙染、資源消耗、生態危害等方麵,具體如下:

一、原材料依賴化石資源,加劇能源消耗與碳排放
原料來源:PET 塑料的主要原料是對苯二甲酸(PTA)和乙二醇(MEG),均來自石油或天然氣等化石能源。生產 1 噸 PET 樹脂需消耗約 1.5 噸原油,且提煉、合成過程中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(CO₂)、二氧化硫(SO₂)等溫室氣體和汙染物,加劇全球變暖與空氣汙染。
資源不可再生:化石能源屬於不可再生資源,過度依賴 PET 塑料瓶會加速資源消耗,與 “碳中和”“碳達峰” 的全球環保目標相悖。
二、廢棄後降解困難,造成 “白色汙染”
自然降解周期極長:PET 塑料化學性質穩定,在自然環境中(土壤、水體)難以被微生物分解,完全降解需450 年以上。大量廢棄 PET 瓶被隨意丟棄後,會長期堆積在陸地、河流、海洋中,形成 “白色汙染”,侵占土地資源(如填埋場空間),破壞景觀環境。
微塑料汙染隱患:廢棄 PET 瓶經日曬、風吹、水流衝擊後會逐漸碎裂,形成直徑小於 5mm 的微塑料。這些微塑料易進入土壤、地下水和海洋,被動植物誤食後進入食物鏈,zui終可能通過食物、飲用水危害人體健康(目前研究已證實微塑料可在人體血液、胎盤等組織中檢出)。
三、回收體係不完善,再生利用率低
全球回收率不足:盡管 PET 是少數可回收的塑料品種之一,但全球平均回收率僅約 50%(發達國家較高,如歐盟約 70%,發展中國家普遍低於 30%)。大量 PET 瓶因分類回收意識薄弱、回收渠道不健全,被混入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燒,未實現資源循環。
再生處理的環境成本:即使進入回收體係,PET 瓶的再生過程(破碎、清洗、熔融)仍需消耗大量水和能源,且清洗廢水可能含有洗滌劑、殘留飲料等汙染物,若處理不當會造成二次汙染。此外,再生 PET 的性能(如透明度、強度)下降,通常隻能用於非食品領域(如紡織纖維、包裝膜),循環利用價值受限。
四、對生態係統的直接危害
海洋生態災難: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,每年約 800 萬噸塑料進入海洋,其中 PET 瓶占比約 15%。海洋生物(如海龜、海鳥、魚類)常將 PET 瓶碎片誤認為食物吞食,導致消化道堵塞死亡;塑料瓶還可能纏繞海洋生物(如鯨魚、珊瑚),破壞其生存環境。
陸地生態影響:在陸地環境中,廢棄 PET 瓶會阻礙土壤透氣、滲水,影響植物生長;被動物誤食後,可能導致營養不良、器官損傷,破壞生態鏈平衡。
五、添加劑與化學汙染風險
加工過程的添加劑:生產 PET 瓶時可能添加增塑劑、抗氧劑、著色劑等化學物質,這些物質在高溫、光照或長期使用中可能遷移到內容物中(尤其裝酸性飲料、高溫液體時),但更嚴重的是,廢棄後這些添加劑會隨塑料降解緩慢釋放到環境中,汙染土壤和水體,影響生態係統的化學平衡。
焚燒的有毒氣體:未被回收的 PET 瓶若被焚燒處理,會釋放二噁英、氯化氫等有毒氣體,汙染空氣,危害人體呼吸係統和神經係統。